“喜欢创作是因心里故事太多,而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童年,不仅是枣树开花、燕子衔泥,还有日夜相处的亲人和近邻。”刚过完90岁生日,作家、艺术家铁扬携五卷本《铁扬文集》亮。他形容自己是“幸运的劳动者”——“从纷乱的战争年代,点着煤油灯读书的年代,到有幸走到目前的新时代,愿为一个难得的全新时代再做点什么”。
《铁扬文集》共计87万字,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包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艺术散文与随笔集《大暑记事》、中短篇小说集《美的故事》、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
“河北赵县停住头村”,这个地理坐标不断被提起。故乡所在地赵州是铁扬的精神原乡,是他文学艺术创造的起源,也是其作品的民族根性所在。这个冀中平原上不大的村子,“透过四周干净的空气能看到数十里以外的太行山”,后来变成他笔下的画作“赵州梨花”“红柜”,变成文学作品《“河里没规矩”》《铁匠山》和《团子姐》……
“这不仅是文学作品集,更是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珍贵文献,真切感受到文学带来的温暖。这印证了深刻的艺术真理,真正的文学诞生于对人间深切的爱,唯灵魂有温度,笔下方有光芒。”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表示,《铁扬文集》以独特视角展现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真切记录,以及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独特诠释,如同一面多棱镜。
文集凝聚了铁扬长期的艺术思考与文学耕耘,将画家的眼睛与作家的笔锋相融合,游刃有余穿梭于散文的灵性活泼、小说的严谨构思与回忆录的真情实感之间,以生活在场者的身份挖掘升华日常之美。
“铁扬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挥洒出绚烂夺目的色彩,一支写出素朴朗阔的文字。”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形容,两支笔并行的艺术生涯,让他对生活、对人性、对美的观察与表达,既有画家对光影、色彩、构图的敏锐感知,更有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物内心的洞察与体恤。
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说,《铁扬文集》既抒写抗日战争的烽火,也记录改革开放的初生;既刻画普通人的坚韧品格,也描绘燕赵大地变迁。笔下活泼着一群人——乡里农人、至爱亲朋、革命英雄、艺术同道……他们是艺术的,更是生活的。
“铁扬作品中特别重要的是如何从生活里发现艺术,艺术又应该如何去表现生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谈到,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就更有能力有眼光去认识生活的真实生动。这启示我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是保持创作生命的真正动力。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从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谈起,认为作品里有生命之美的光谱,更有生活之爱的沉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传体小说,但也有祖辈的生活。有信有念、有情有调,人的几生几世似乎都在这辆大车之上,并与人间烟火、家园故里、民族命运一同在时代中前行。”
“铁扬的文字呈现出一种本质的真实、艺术的大美,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谈到,作家带着天真的美好的心情融入时代洪流,人物刻画充满了朴素的艺术感染力。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