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目新闻通讯员 伍萍 袁智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长江文明系列活动再续新篇。11月1日,武汉图书馆江城书房开展了一场名为“家住长江边——建筑、记忆与生活的温度”的研学活动,长江文化研究者、荆楚诗词旅游推介官袁智邀请市民行走长江之畔、汉口之心,在脚步丈量中读懂长江与武汉的深厚羁绊;在实地探访中感受长江对武汉建筑、记忆与生活的深远影响。

长江奔腾千年,武汉因江而生、依江而兴。行走在大陆坊的青砖黛瓦间,感受着“外面车水马龙、内里宁静祥和”的独特氛围。这片曾经的大陆银行家属区,藏着武汉人依江而居的建筑密码——磨砖对缝的红砖墙体历经百年依然坚固,一楼不住人的设计暗藏防水考量,纯木结构的可调式百叶窗适配江边气候,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对江水环境的适应与敬畏。

扬子街的斜向街道串联起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也串联起长江的命名往事。袁智边走边分享,从四川的金沙江、两湖的荆江,到安徽的皖江、扬州的扬子江,一条江河的分段称谓,折射出武汉作为南北水运枢纽的地理优势。江边的银行建筑群更是依江而兴的缩影,街边的广东银行旧址格外引人注目,建筑上中西合璧的拼音标注,更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缩影。沿途的交通银行旧址,高大气派的爱奥尼柱式尽显古典主义风情,其设立初衷竟是为了赎回京汉铁路路权,见证了民族图强的初心;还有风格简洁的四民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与日资背景的台湾银行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建筑或古典或现代,或官营或民营,在方寸之间上演着近代中国资本的博弈,更彰显了民营资本在艰难环境中蓬勃生长的韧性。

“家住长江边,怎能不谈码头与航运”,在怡廉里时光博物馆的老照片展前,袁智向大家徐徐讲来武汉 “打码头” 的往事:早年湖南人沿汉江放排而下,在汉正街打拼出宝庆码头,汉江优良的航道让武汉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在抗战时期承担故宫文物西迁、人员设备转运的民生轮船公司以商业力量打破了外资对长江航运的垄断,为保留民族元气立下汗马功劳。

走到江汉路的尽头,江汉关大楼的钟声准时响起,这座兼具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三段式结构搭配繁复的科林斯柱式,窗户装饰精美却不失实用。楼旁的水位标记记录着 1954年29.7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见证了武汉人民与洪水抗争的岁月。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航运式微,码头一度归于沉寂,但武汉并未停下与江共生的脚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旁的上海村,曾经的职员宿舍如今变身咖啡店与打卡点;江汉村的里份小巷中,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与老建筑的沧桑韵味交融;如今的阳逻新港实现海铁联运,昔日的码头区转型为文旅胜地;江汉路从竹床阵遍布的民生街巷,蜕变为兼具网红气质与历史底蕴的步行街,老建筑里开出新店铺,旧里份焕发新活力……当码头的繁华落幕后,城市从江水赋予的包容与坚韧中汲取力量,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不断探索与江相处的新方式,让百年江岸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别样生机。

“特意从洪山赶过来,就想让孩子们跳出书本,在真实的场景里感受武汉的历史。” 带着四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孩子参与活动的柳女士,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她坦言,如今生活节奏飞快,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被游戏、短视频占据,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很难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先对家乡的历史感兴趣,再慢慢延伸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大有裨益。” 看着孩子们好奇地触摸古建筑的砖墙、认真聆听讲解,柳女士满脸欣慰,“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边走边学的方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记得更牢。”
(本文图片由武汉图书馆提供)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